近年来,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而低龄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相对不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适合老年人就业的工作岗位,鼓励、支持、引导老年人再就业,将低龄老年人就业体系定位好、引导好、保障好、建设好,事关老年群体的晚年获得感和“银发红利”的实现。根据青海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海西州常住人口为468216人,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20072人,占比4.29%。现结合海西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建议。
一、适合老年人就业岗位领域分析
(一)养老服务领域。一是养老机构服务。随着海西州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增加,养老机构不断发展。身体较好、有耐心和爱心的老年人可在养老机构担任护理员,协助照顾其他老人的生活起居,如帮助进食、洗漱、穿衣等;还可担任康复师助理,配合专业康复师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或者从事后勤工作,如负责养老机构的卫生清洁、物资整理等。二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可为其他老人提供服务,比如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简单的健康咨询,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一些健康知识,为其他老人提供日常保健建议;协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如安排活动日程、维护场所秩序等。
(二)教育领域。一是文化传承与技艺传授。海西州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蒙古族、藏族文化等,熟悉本民族文化、传统技艺的老年人可以担任文化传承师,向年轻人传授民族语言、传统手工艺等,既传承了文化,又能发挥自身价值。二是兴趣爱好培训指导。如果老年人有书法、绘画、摄影等方面的特长,可以在社区或相关培训机构担任兼职指导老师,为爱好者提供培训和指导。例如,在老年活动中心或社区文化站开设书法、绘画培训班,定期授课并指导学员练习。三是辅导老师。老年人通常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在教育培训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担任家教、培训班老师或学校教师,特别是在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方面。此外,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老年人也可以参与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成为辅导员或讲师。
(三)农业相关领域。一是种养殖技术顾问。对于有丰富种植、养殖经验的老年人,可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顾问服务。比如,指导农民合理种植枸杞、青稞等当地特色农作物,传授种植技巧、病虫害防治知识;在养殖方面,为养殖户提供家畜养殖的经验和方法,如牛羊养殖的饲料搭配、疫病防治等。二是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协助。参与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如指导农产品的初步分拣、包装等工作,凭借经验确保产品质量;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社交能力,协助农产品的销售,比如帮助联系收购商、拓展销售渠道等。
(四)旅游服务领域。一是景区导游或讲解员。熟悉海西州当地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的老年人,可在景区担任导游或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为游客讲解景点的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讲解茶卡盐湖天空之镜-茶卡盐湖、雅丹奇观、都兰古墓葬群等经典景观,介绍青藏高原精神、青海石油精神、柴达木精神、格尔木昆仑旅游区的神话传说等。还可以在旅游旺季或节假日,为游客提供引导、咨询等服务,帮助游客更好地游览。二是民宿服务与管理。在海西州旅游旺季,老年人可以参与民宿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协助民宿主人进行日常的客房整理、打扫;为游客提供当地旅游信息和建议,如推荐周边的美食、景点、特色活动等;参与民宿的餐饮服务,如帮忙准备早餐、特色菜肴等,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五)咨询服务领域。一是心理咨询辅导。经过相关培训后,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许多老年人面临着孤独、失落等心理问题,有经验且善于沟通的老年人可以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心理支持和开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二是法律咨询顾问。具备法律知识或相关经验的老年人,可以担任法律咨询顾问。为有法律问题的老年人或其他群体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如解答关于家庭纠纷、财产继承、劳务纠纷等方面的问题;协助起草简单的法律文书,如遗嘱、协议等。
(六)生活服务领域。一是社区服务。协助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网格管理,负责收集居民信息、了解居民需求、排查安全隐患等工作。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沟通能力,调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促进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区的稳定。在社区便民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些简单的便民服务,如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办理证件等,方便居民的生活。二是物业保洁与绿化养护。小区的卫生清洁、绿化植被的日常维护等工作,劳动强度相对不高,比较适合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比如定期清扫楼道、公共区域,给花草树木浇水、修剪等。这类工作通常由社区或物业公司招聘,工作地点就在居住的小区附近,方便老年人上下班。三是社区食堂帮工。在社区食堂里帮忙洗菜、切菜、打饭、收拾餐具和卫生等。食堂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而且包吃,对于老年人来说既能有一定的收入,又能解决吃饭问题。四是安保服务。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小区等场所都需要门卫。老年人工作认真负责、有耐心,适合这类岗位。主要职责是人员和车辆的进出登记、安全巡逻、维护秩序等,工作压力较小。五是停车场管理。负责停车场的车辆引导、停放管理、收费等工作。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工作时间段,比如白天或夜间的部分时段。
二、开发老年人就业岗位存在的困难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开发老年人就业岗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进程面临诸多困难问题,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
(一)市场歧视与自身束缚并存。社会上普遍对老年人就业能力存在质疑,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学习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工作的要求和节奏。这种偏见导致老年人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歧视,企业招聘时更倾向于年轻劳动力,使得老年人就业机会减少。许多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认为退休后就应该休息、享受生活,缺乏主动就业的积极性。他们对重新进入职场存在心理障碍,担心工作会影响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或者觉得再就业会被人看作是生活窘迫的表现。
(二)职业选择的局限性。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原因,老年人很难胜任一些高强度、高技术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只能选择一些相对轻松、简单的岗位,如保洁、保安等。然而,适合老年人的岗位,如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咨询顾问等,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就业需求。
(三)工伤保险待遇享受不明确。老年劳动者尚未明确规定老年人再就业的工伤保险参保方式,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无法参保,导致再就业老年人无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企业用工也存在一定风险。
(四)劳动关系认定复杂。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劳动合同终止。这就使得老年人再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认定变得复杂。如果老年人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那么与用人单位一般构成劳务关系;若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则可能构成劳动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返聘后工作性质和内容发生变化、未办理退休手续但已达到退休年龄等情况,劳动关系的认定存在争议,导致老年人的权益保障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在劳务关系下,老年人的劳动权益保障明显弱于劳动关系。例如,劳务关系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务合同的条件相对较为宽松,老年人可能面临随时被解雇的风险;在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老年人也可能无法享受到与劳动者同等的待遇保障。而且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老年人需要依据民事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权成本高、难度大。
(六)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由于老年人的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用人单位在招聘老年人时会存在顾虑。一方面,担心老年人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或疾病,给企业带来经济负担和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复杂的劳动关系认定和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用工风险,导致用人单位招聘老年人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限制了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开发。
(七)培训再教育手段欠缺。虽然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当今时代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信息技术,不经过培训很难胜任。目前,老年人再就业培训还处于空白,老年人的知识结构比较落伍,也限制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八)中介平台的欠缺。低龄老年人继续就业的渠道非常狭窄,大部分已再就业的老年人均是通过自己的寻找来获得新的工作。劳动年龄人口可以通过人才招聘市场等职业介绍场所来寻找合适的工作职位,而老年人就很少有类似的平台来帮助他们就业。
三、意见建议
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还能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下是一些建议,旨在为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
(一)完善政策支持。一是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政府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岗位补贴、创业扶持等。对于吸纳老年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岗位;对于老年人自主创业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政策指导。二是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老年人再就业的劳动关系认定、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劳动权益。例如,规定老年人再就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方面的标准,确保老年人在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障。三是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制度。政府可以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就业的补充工伤保险政策。对于返聘或新就业的老年人,用人单位单独为其缴纳补充工伤保险费用,一旦老年人在工作中发生工伤事故,能够按照规定获得相应的工伤赔偿和医疗救助,减轻企业和老年人的负担。
(二)强化就业指导。一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宣传老年人就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改变老年人自身以及社会对老年人就业的传统观念。例如,宣传一些老年人成功再就业的案例,让人们看到老年人的工作能力和经验优势,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就业的认可度。二是开展就业培训讲座。组织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就业培训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技巧等,增强老年人的就业信心和积极性。
(三)拓宽就业渠道。一是挖掘社区服务岗位。结合社区建设和居民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岗位,如社区治安巡逻员、环境维护员、文化活动组织者、社区网格员等。这些岗位工作强度相对较低,且老年人对社区环境和居民情况比较熟悉,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增加老年教育岗位。随着老年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老年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邀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老年人担任老年大学、社区教育中心的教师或辅导员,也可以招聘老年人从事老年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三是拓展咨询服务岗位。利用老年人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开发咨询服务岗位,如心理咨询顾问、法律咨询顾问、健康咨询顾问等。老年人可以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发挥自己的余热。四是推动银发产业发展。加大对银发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发与老年人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老年人就业岗位。例如,老年护理、康复保健、老年用品销售、老年旅游服务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老年人可以在这些领域找到工作。
(四)做好服务保障。一是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由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收集老年人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就业意向等信息,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老年人才信息查询和招聘服务。同时,老年人也可以通过信息库了解就业岗位信息,提高就业机会。二是提升再就业能力。根据老年人的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培训服务。例如,针对老年人在信息技术、语言沟通、服务技能等方面的不足,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老年人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就业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岗位推荐、求职指导、劳动权益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方便老年人获取就业信息和服务。